就像一块砖挨着一块砖——记越南和发榕桔钢厂建设中的廖坤明和龙振业

发布日期: 2023-11-29 | 作者:环球网页版登录界面

  原标题:就像一块砖挨着一块砖——记越南和发榕桔钢厂建设中的廖坤明和龙振业

  “动作快!”9月5日早上8时,越南小伙阿龙刚进办公室,就被廖坤明“逮”住。催促声中,这个高高瘦瘦、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拿上安全帽,跟上师父的脚步,一并走向轰鸣的施工现场。

  这是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冶南方”)和发榕桔钢厂项目建设的第6年,也是中国工程师廖坤明和越南小伙龙振业搭档的第6年。就像一块砖挨着另一块砖,一颗螺丝钉连着另一颗螺丝钉,他们总是肩并着肩,形影不离。

  从清晨到日落,从一片滩涂到万亩厂房,两个不同国家的青年,在一天天劳作中见证一座大型炼钢厂拔地而起。而他们也在相互扶持中成长,在梦想后又种下新的梦想。

  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发榕桔钢厂项目现场,龙振业(左)和廖坤明一同研究技术文件。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肖僖 摄

  阿龙在越南出生长大,因爷爷是广东人,家中有着浓厚的中文氛围,他也因此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。从金边一所大学经济系毕业后,阿龙在多个中越企业工作,2017年进入中冶南方和发榕桔钢厂项目,成为炼钢工程建设项目经理廖坤明的翻译。

  廖坤明对阿龙的第一印象是,这小伙子名字“吉利”。“龙振业”,多好啊,代表着美好的希望,也隐含着鞭策。和发榕桔钢厂项目是越南政府的重点工程,体量大、难度高,对接单位多。阿龙虽已在相关领域工作多年,但仍遇到了挑战。

  阿龙对长江日报记者说,难点不在于翻译,而在于沟通。比如进行钢结构设备穿插安装时,有五六家实施工程单位在场,分别负责土建、钢结构、设施安装、管道安装等诸多环节。钢结构怎么安装,布设哪些通道,各单位何时进场……光是安装的流程和顺序,就讨论了三四个月。到了施工现场,更是乌泱泱一两百号人,重型机器到处轰鸣。接连不断出现的专业词汇,庞大繁杂的对接工作,让他备感压力。

  “廖总对工作的要求非常高,但他也明白我的困难。每次到现场,他都像教学生一样为我耐心讲解。”在廖坤明的帮助下,阿龙很快熟悉了工程内容,成为大家的得力助手。

  廖坤明直言,对身在异国的他们来说,一个好翻译的作用不亚于工程师,阿龙是他们在越南的“代言人”。

  和发榕桔钢厂项目是中冶南方在越南的第一个大工程,也是打开东南亚市场的名片工程。他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难度,还有融入越南话语体系的社会难度。阿龙从小在中越交织的环境中长大,对中国文化、越南文化都有很深的认同,了解双方的思维方法、表达习惯,其天然的亲和力能很快取得双方信任。

  廖坤明对记者说,干工程建设项目是千头万绪,工期不等人,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,各方免不了会出现分歧和冲突。而阿龙就像一座桥,不仅是翻译字句,更能表达态度、调节气氛。有时双方说话急了,语气明显有些冲,他会用翻译的方式让气氛缓和,“沟通好了,就能大事变小,小事化了”。

  9月5日,廖坤明和阿龙穿着工装,戴着安全帽,爬上80米高的放散塔,对现场进行日常检查。仅有铁架子防护的楼梯,让记者有些腿软,他们俩却边走边聊,很轻松。“放散塔安装时,每天上上下下要走好多趟,练出来了。”廖坤明说。

  “他是个非常用心、有想法的小伙子。”廖坤明说。阿龙常利用翻译机会琢磨技术,并找到感兴趣的方向进行钻研。廖坤明看在眼里,和其他中方工程师倾囊相授,对他的专业问询有问必答。

  阿龙在大学中的专业是经济学,因为并非冶金工程专业出身,很多知识点学起来有难度。比如控制锅炉时,锅炉里的高温将水蒸发,从而使蒸汽产生压力,压力过高会导致设备破损,压力不足则达不到生产动力要求。调试既需要技巧,也需要经验。知道阿龙想学习,廖坤明和中方工程师会在当天工作完成后,专门教他总系统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操控设备。

  “廖总和其他工程师都非常慷慨,把自己的积累、学识无私地传授给我。”在阿龙看来,廖坤明是老师,更是榜样,“他是领导,是专家,但他不会坐在办公的地方里指挥,而是亲力亲为,哪怕是很小的细节也会去现场确认。我更没理由‘躺平’,我想和他一样优秀。”

  勤奋好学的阿龙进步很快,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。项目部的工程师们,正在帮助他准备相关资质考试,向工程师岗位转型。

  和发榕桔钢厂项目规模大、人员多,中越两国员工都住在公司的生活园区里。园区内宿舍、餐厅、体育馆、游泳馆一应俱全。到了饭点,食堂里既有土豆烧牛肉、番茄炒鸡蛋等中国菜,也有炸鱼、卷粉等越南特色食品。

  “时间长了,大家心中为对方贴上的‘中国人’‘越南人’标签慢慢淡化,取而代之的身份是同事、朋友。”廖坤明说。

  观念的变化,不仅是因为吃住都在一起,更是通过一同克服困难,最终合作完成大事业的认同感、亲切感。

  压力最大的阶段是在建造五号转炉时。这是钢厂里首个由中冶南方自主设计、自主安装的转炉,工期12个月,而正常的情况下,在海外要完成类似工程,需要14到15个月。其间,又遭遇新冠疫情突袭、建筑材料海运不畅、人员配备不足、海内外疫情不稳定等情况,让原本就紧张的工期变得更紧张,五号转炉变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  “非常苦!工作所承受的压力、心理压力大,阿龙和所有越南同事们都和我们一起扛。”提起那段时光,廖坤明满是感慨。转炉处于钢铁生产链的中游,耽误了工期,上游和下游都会受影响。“我们白天黑夜连轴转,想着要照顾外籍员工,让他们多休息。但阿龙跟我说,别当他是外人,大家是一个团队。”

  2021年12月31日,元旦前夕,随着一阵巨响,五号转炉顺利产出第一炉钢水,工期如约完成。在场的中越工程师们肩并肩,在这座一同奋战过的转炉前拍了一张合影。

  采访中,记者用到“我们帮他们”的表达,廖坤明马上纠正:“建议还是不要以‘我们帮他们’的视角来预设,他们给我们的帮助也是巨大的。”

  常年驻扎国外,中国工程师最大的不安全感来自于疾病困扰。许多员工有基础病,工作生活中也难免磕碰扭伤、头疼脑热,到了医院,听不懂也不会说。“一旦生病,‘人在异乡’的感受会格外明显,还好有阿龙、小娥、阿霜这些越南朋友带我们去医院,像对待家人般悉心照料,送饭送药。没有他们,我们怎会是完得成工作?”

  6年的共同努力,让越南和发榕桔一期项目合格验收率达100%。目前,二期项目已经启动,故事还在继续。下一阶段的目标是什么?“保质保量按时达成目标。”廖坤明说,“再争取帮阿龙转成真正的工程师,以后我们撤走了,他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技术技能,独当一面。”

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1682号

0757-81890602